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衣服、这包、这鞋、这香水……
黄茵觉得自己脑子有点短:“什么情况?不是说她开奥拓吗?开奥拓的全身上下穿戴10几万人民币??”
不只黄茵,在场其他同学全都一脸掩饰不住的惊讶表情。
“这不是樊青雨吗?为了吃顿饭这么下血本?回家日子不过了?”
“我擦,这是樊青雨?女大十八变,怎么还能女大三十二变?”
“这妞可以啊,越来越有风情了!”
“以前还真没看出来,樊青雨气质不错啊!这一身衣服,应该不便宜吧?”
“……”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在张大嘴巴的男同学和瞪大眼睛的女同学的注视下,樊青雨款款落座,微笑着说出已经到场的每一个人的名字或者在学校时的外号。
上次聚会时完全没感觉,可是这次被樊青雨说出外号,有两个男生骨头都酥了三分:“哎呀,美女还记得我多年前的外号呢,这是对我印象很深啊!”
一帮人正隔着饭桌热络聊着,又有人到了。
……
……
差5分钟19点,人齐了。
男女加一块一共23个人,没人带家属,除了黄茵的儿子。
黄茵夫家姓周,儿子中文名叫周康浩,英文名叫david。
见过黄茵男朋友的,都说这孩子长的像他爸,这句话里隐藏的另一层意思是:这孩子长的不好看。
小男孩在美国出生长大,说话以英语为主,偶尔蹦出几个汉语名词。所以,英语好的能跟小男孩聊几句,英语不好的,只会说几句中式英语的,都没去自取其辱。
看见大家眼神里的疑惑,黄茵主动笑着解释说:“当初为了尽快锻炼出英语口语,融入美国的生活,我们在家里基本都说英语,渐渐的就成了习惯,所以david汉语不太好。”
大家听了,点头表示理解。
第一次见面,年龄差距大,语言不通,生活环境也不同,所以大家跟小周康浩实在没什么共同话题,总不能像问同事家孩子那样问:“在学校考了多少分?上奥数补习班了吗?”
所以,小男孩先吃了几口,然后被黄茵一个远房表妹领着出去了。黄茵介绍的这个表妹看上去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长相只能说普通,看模样有点像周家的人,很内向,跟人打招呼只会说“你好”,便再无下文。
表妹是跟黄茵一起来的,一直坐到参加聚会的人都到齐了,孩子吃饱了,她才带着孩子离开。
小孩子一走,饭桌上的气氛立马不同了。
有男生拿出一个白盒无标的烟给大家分,神秘兮兮地说:“尝尝这个。”
对面姓丁的男同学接过烟,用力闻了一下,然后把烟别在耳朵上,伸手摸自己的兜,说:“你先尝尝我这个……”
烟掏出来了,跟烟盒一起掏出来的,还有宝马车钥匙。
没一会儿……
有女生拿出手机,给旁边的女同学看她手机里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翻:“这是我丈夫……这是我女儿……这张是在香港照的……这张是在英国照的……这张是在马尔代夫照的……这张是在泰国照的……”
女生旁边的女同学兴致盎然地跟着一起看照片,不时称赞一句“裙子真漂亮”、“这张拍的好”……
照片还没看完,女同学手机响了,接通电话,“嗯”了几声,女同学娇嗲地说:“我知道,不多喝,你别来接我了,我自己打车回去就行。”
这个女同学的电话还没挂断,另一个女同学手机响了,这位拿起手机一开口语气就很不善:“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给我打电话……我语气怎么了?你非要在公司手下面前打电话怪我啊?你有车有房……有车有房咱俩也不可能!”
另一边……
一个男同学把苹果手机掏出来,面朝下背朝上,露着苹果logo放在酒杯旁。
他旁边?男同学见了,没一会儿,掏出苹果手机,点开短信看了两眼,也把手机放在了酒杯旁。
几分钟后,第二个男同学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屏保是一张美女生活照。
旁边一哥们眼尖,把脑袋凑过去问:“我擦,这美女是谁啊?”
男同学随手拿起手机,指着屏幕问:“你说她?”
旁边的哥们点头。
男同学说:“我女朋友,学跳舞的研究生。”
旁边的哥们怀疑地问:“不对啊,我记得上次你说你女朋友是个空姐啊!”
男同学表情不变,放下手机,淡淡地说:“那个啊,不爱了,分了,这个刚认识三个月,特黏我。”
旁边的哥们伸手去拿男同学的手机:“刚才没看仔细,我再看看,这女的我感觉有点眼熟,没准我认识。”
男同学听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夺回自己手机,另一只手拿起酒杯说:“大家难得见面,今天不聊女人。”
然而,事实证明,想不聊女人是不可能的。
大家先围绕多年不见的黄茵聊了一会儿,然后忽然极有默契地将话题转移到樊青雨身上。
这个问樊青雨:“樊美女现在在哪高就?”
那个问樊青雨:“樊美女现在还单身?”
a问樊青雨:“你这香水味真特别,什么牌子的?”
b问樊青雨:“你这衣服是香奈儿的吧?”
c看着樊青雨的包说:“我也喜欢这款2。55……去看了好几次,没舍得买。”
d看着樊青雨的手链说:“衣服这东西,最重要还是适合自己。”
面对一连串问题,樊青雨礼貌地回答着,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字不说。大家几年见一次面,天南海北的,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用不着掏心掏肺。
渐渐的,话题就从樊青雨身上转移走了。
两个在大学教书的男生特别有共同话题。
一个说:“我最近听了一副对联,挺有感触……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另一个接过话说:“书生?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书生。美国高校录取研究生本来主要看gre,结果现在多了一项潜规则——中国人例外。美国高校正在逐渐弱化中国申请人gre分数的重要性。不得不说咱们国家教育出来的孩子太特么会考试了,普遍超高的gre成绩把美国人都吓尿了。”
一个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女同学忽然说:“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在国内考个公务员多安稳?我前阵子看过国家人事部门做的一个统计,咱们国家公务员的被辞退率约为0。05%,全世界哪儿还有这么铁的饭碗?”
坐在黄茵旁边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