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高先生,你说得这话确实没有什么错儿。”钟福临微笑着说道:“可你要注意了,那是《两国交战》才不斩来使呢,咱们双方之间的战争,可恰恰就不是《两国》啊。
你我双方之间不停的征战,已经于将近10年时间了,可我们所为的,就是辽东这一块土地。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民族共有之土地,你口中的大金国不知在什么地方?有跟我华夏交过国书吗?我们之间有建立过外交关系吗?”
钟福临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偷换概念,因为辽东在法理上归属的是大明,王国建立是晚于后金的。
但是,这种说法也不能算错,因为在王国新的意识形态上,对华夏民族进行了新的阐述,在整体上王国自认才是华夏正统。
在大明王朝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中国,早就有了华夏的说法。
华、夏两个字在上古的时候是同音,本来就是一个字,可以相互通用。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夏”与“华”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而后又有《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以及《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现在,王国继承了华夏的名号,那就要担负起这个名号所代表的责任来。
这个时代正好是大航海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华夏必须争分夺秒的加速文明进程,在这时候,华夏民族的概念就要有所修改了。
王国认为,所有认同华夏民族文化,愿意融入进华夏民族大家庭的人,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
在大方向上,大明属于是华夏民族的故土,是一定要被王国收拢到手里的。
而且,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代表了最为先进生产力的王国更是自然而然的接过了领导华夏民族继续前进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