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qutxt.com,最快更新行者玄奘最新章节!

    太阳已经很多天没露脸了,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天气又冷又湿,无孔不入的西北风将丝丝潮气送进每个人裹在冬衣里面的身体上,时而还会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过街道。街上的人们紧缩着身体,急冲冲地走回家去。

    武德八年的除夕就在这样糟糕和令人低落的天气中姗姗而来。

    大觉寺的厨房里,膀大腰圆的圆安正在案前用力地和着面,汗水一滴滴地滚落下来,滴在面上,被他毫不在乎地揉进了面里。

    每年的除夕他都要和很多面,包大量的素馅饺子,这不仅是寺内僧众们初一早课后的伙食,也是为了招待那些凌晨赶来烧新年头柱香的居士们。由于需求量实在太大,一向大大咧咧的圆安也就不大注意卫生方面的细节了。

    “圆安师兄这般和面,包出来的饺子还有谁敢吃?”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倒把他给吓了一跳。

    回头一看,竟是久未谋面的玄奘。

    “是你呀,玄奘师兄!”圆安咧开嘴笑了起来,“今天不做晚课了吗?怎么有空到这里来?”

    “你还迷糊呢,”玄奘笑道,“晚课已经结束了。”

    “玄奘师兄来了?”正提水进屋的石顽高兴地跟他打了声招呼。

    “师兄,有空来给我们讲故事啊。”几个饭头围过来说。

    “是啊,好久没听师兄讲故事,连饭都吃得没味道了。”另几位嘻嘻哈哈地应和。

    玄奘神秘地说道:“我正有很多新鲜故事要讲,天竺来的波颇大师讲给我听的!”

    “真的吗?”众人立即来了兴趣,“那位天竺大师也会说汉话?他的故事好不好听?”

    “那还用说?”圆安一瞪眼,“佛国来的师父,讲的自然是好的。”

    说罢又转向玄奘:“师兄哪天给咱引荐引荐。”

    “不用引荐,”玄奘笑道,“师兄们若有兴趣,只管前往大师的精舍拜望,大师定会欢迎你们的。”

    “还是算了吧,”石顽摆摆手道,“我们这些伙头僧什么都不懂,打扰大师清修,岂不罪过?”

    “你们以为大师万里迢迢到这里来做什么?”玄奘道,“还不是来弘扬佛法?若是诚心前去请教,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会怕打扰?玄奘今天到这里来,便是向师兄们讨几个饺子给大师吃。”

    “没问题!”石顽爽快地一挥手,“看圆安包了那么多,管够!”

    圆安憨憨地一笑:“那位天竺大师也吃饺子吗?”

    “入乡随俗嘛,”玄奘笑道,“也得让他知道咱们大唐过年的习俗。”

    石顽哈哈一笑:“圆安,你和的面可不大干净啊,能用来供奉佛国来的大菩萨吗?”

    “谁说不干净?”圆安擦了把汗,“你说的是我的汗?这可没什么不干净的,不信你们问问玄奘师兄,他吃的是不是我包的饺子?可曾出过毛病?”

    众人哄地一声笑了起来。

    玄奘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办法,眼不见为净。

    天竺僧人初来乍到,显然还没有过中国年的习惯,因此,精舍外“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让这个远来的异乡人既惊吓又迷惑,不觉裹紧了围在身上的那条紫色毛毡。

    “大师!”玄奘提了个包袱推门进来,波颇立时脸现喜色,如同见到了亲人。

    “怎么才来?”他问,“天都黑了。”

    “是晚了点儿,让大师久等了。”玄奘有些歉意地说道。

    没办法,在行堂的寮舍里,他被石顽、圆安等人围住,连着讲了好几个故事,他们才肯放他走。

    “今日玄奘特意跟大觉寺住持告了假,来此陪大师守岁。”玄奘放下包袱后,便忙着去抱柴生火。

    随着火苗的升起,原本冷气森然的精舍内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守岁?什么是守岁?”波颇现在的长安话已经说得很流利了,但这个词对他来讲显然还是新鲜的。

    “这是我们唐人的习惯,”玄奘道,“每年的最后一天不睡觉,叫做守岁。”

    “为什么不睡觉?”波颇觉得奇怪,“修苦行吗?”

    在他看来,不睡觉也是一种苦行的方式。

    “不是的,”玄奘笑道,“守岁是唐人过年的一种习惯,可没人觉得苦。嗯……怎么跟大师解释呢?”

    波颇很感兴趣地看着他沉思的样子,等待着他的解释。

    玄奘又到外面去铲了一罐雪,拿回来吊在火盆上烧着,精舍内水汽蒸腾,更加暖和了,波颇大师裹在身上的毡毯不知不觉滑了下来。

    “在中国,过年是很隆重的,”玄奘一边烧火一边说,“一年就这么一天,大家不想把这么殊胜的日子在睡眠中白白荒废掉,所以才要守岁。”

    “新年很殊胜吗?”波颇觉得很惊讶。

    “一年就这么一天,难道不殊胜吗?”玄奘反问。

    “如果一劫就这么一天,那才是很殊胜的,”波颇道,“一年的时间并不长。”

    “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也不算短了,身为凡夫的我们,哪里会有机会历劫呢?”

    玄奘一面说,一面拿出已经冻硬的饺子,放在一边:“在中国,守岁必须吃这个,这叫饺子,取‘交子’之意,所谓‘新年旧年,交在子时’。”

    “真有意思,”波颇笑道,“不过佛陀说过,僧人过午是不能进食的。”

    “弟子知道,”玄奘用木棍拨着火盆里的火,“我们现在烧水泡茶,等过了子时再下饺子吃也不迟啊。”

    看着玄奘忙忙碌碌的样子,波颇缓缓说道:“你们唐人很会享受。”

    “不是享受,是习惯,”玄奘解释道,“唐人喜欢在新年旧年交替之际庆祝,很多人家一年过得都很清苦,只在这一天穿上新衣,吃上一顿饺子。孩子们放爆竹驱邪,大人们则忙着给各路神佛上供,祈求他们保佑来年一切顺遂。”

    仿佛是为了印证玄奘的话,外面又传来爆豆般的爆竹声。

    “各路神佛?”波颇觉得又奇怪又有趣,问,“你们拜很多神?”

    “是啊,”玄奘笑道,“唐人见神三分敬,很多人家里既拜佛陀观音,也供玉帝老君,此外还有灶君土地、福星财神,大神小神一起请,可谓热闹至极。”

    “果然热闹,”波颇含笑点头,“他们不会打架吗?”

    “他们是神,怎么会打架?”玄奘笑道,“每个神要做的事情各不相同,这也是民间供很多神的原因。神祇们挤在一起,只会让人觉得热闹有趣,他们彼此间和和睦睦,各做各的事,绝不会打架的。”

    波颇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波颇又问:“你们唐人是不是很喜欢神通?”

    “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在乎,”玄奘捅着火说。突然觉得很奇怪,抬起头来,“大师怎么想起问这个?”

    “那两个,朝中来的大人,他们总问我,会不会神通。”

    “他们不懂佛教,”玄奘道,“大师不用理他们。”

    “我不理他们,但是心中不安,我到长安,就是来传法的,对众生不管不顾,是对佛陀的辜负。”

    玄奘沉默了一下,安慰他道:“大师已经做得很好了,众生各有业力,便是佛陀也替代不了,何况我们?”

    然而波颇的心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解,他垂下眼帘,神色黯然地说道:“他们说,我不会神通,是来打什么,秋风的。打秋风,是什么意思?秋风,很冷,打了它,就不冷了吗?”

    玄奘心里很难过,这位质朴的梵僧,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生死之险才来到长安,他没有别的想法,只为传法利生。我们身为主人,为何却要这样对待他呢?

    看着波颇渴求答案的目光,玄奘实在不愿意打妄语,只得咬了咬下唇,说道:“他们的意思是说,大师是来骗吃骗喝的。他们不懂佛教,才会犯下这等口业,这是他们自身的业力所致,也是佛陀说的可怜悯者,大师不用放在心上。”

    “是这样,”波颇点了点头,“朝廷里,没有懂佛教的,官员,是吗?”

    “有,”玄奘道,“有很多。”

    “那为什么,不叫懂的来做监阅,而要叫不懂的来呢?”波颇不解地问道,“那岂不是,叫他们无故造业?”

    玄奘心中一酸,默然不语。

    好在波颇没再继续问这个,他听着窗外爆竹劈里啪啦的声响,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长安的树,很多都是,光秃秃的,不长叶子。是不是被,那些声音,吓的?”

    原本心情沉重的玄奘,被这个古怪而又幽默的问题逗乐了。

    “大师,现在是冬天,”他笑着说,“等天气暖和了,树叶就都长出来了。难道大师家乡的树都从来不落叶吗?”

    “落是落的,”波颇说道,“但一边落,一边长,不会落得这么,干净……摩揭陀国没有冬天。”

    “这就难怪了。”玄奘说着,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他来的时候天上还阴云密布,现在,那阴沉了半个多月的天空终于飘起了雪花,而窗外那些在风雪中裸露的枝干,以前他从未注意过,现在见了,却令他不胜感慨。

    “树跟人不一样,”他缓缓说道,“树是夏天穿衣,冬天脱衣,让躯干傲雪。”

    “法师说得对,”波颇以为他是在劝诫自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佛陀的弟子,走到哪里,都要随缘。其实,长安真的很好,很好……有些人,虽然不懂佛教,但也有善根。至少,不会把佛弟子,绑上火刑架。”

    不知怎的,听了这句自我安慰的话,玄奘竟差一点落下泪来。

    他赶紧转移了话题:“大师你说,《摄大乘论》与《十地经论》这两部经典,有没有可能在教义上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相反?”

    “这不可能!”波颇的眼睛瞪大了,“这两部论分别是由无著和世亲菩萨所造,他们是兄弟,又是师徒,同是大乘瑜伽行派的祖师,二者的基本宗旨应该是一致的,怎么可能完全相反?”

    “那么,大师您能回答我的问题吗?比如,阿赖耶识是染是净?佛性当常,还是现常?”

    波颇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这个是要诠释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玄奘轻轻叹了口气。

    天色已晚,玄奘在佛前的香炉里插上一支线香,在袅袅的轻烟中合掌参拜。

    波颇看着他,问:“法师岁末拜佛,是不是,也像那些俗家人一样,要求什么呢?”

    “是啊,”玄奘望着那丝徐徐上升的轻烟,缓缓说道,“佛说众生皆苦。从小到大,玄奘看到了太多的苦难。玄奘只是希望,从此以后,不要再见到众生受苦受难了。”

    说到这里,他轻轻摇了摇头,沉声说道:“佛陀说过,修行者心要空。可是玄奘心中装着太多疑惑,郁积日久,都快把心塞满了,怎么也空不了……”

    波颇望着这个大唐比丘,沉默良久,才徐徐说道:“我知道,有一部经论,或许,能帮助你。”

    玄奘转过头来,怔怔地看着这个异国僧侣。

    “此经名叫……”用生硬的汉语说出这四个字后,波颇蜜多罗明显顿了一顿,索性改用梵语说道,“此经名叫《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论》,总括三乘,能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说到最后那个词时,他的声音放得很低,但在玄奘耳中,那仿佛就是来自遥远天边的一声惊雷。

    “大师有此经?”玄奘看着他,黯然的双眸又亮了起来,在这有些昏暗的精舍内熠熠生辉。

    “没有,”波颇摇了摇头,“这是一部大论,篇幅浩瀚,单是抄写经文的贝叶便能装满一车。我孤身一人,没有足够的功德和威望,怎能将它带来?”

    “那么,此经在……”

    “此经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玄奘喃喃重复着这两个梵语词汇。

    波颇道:“现在五天竺大小乘佛教并行,佛法最兴盛的,依然是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其中的那烂陀寺,是整个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住有数千名学有专长的僧众。那烂陀寺最盛行的便是瑜伽行派的教法,寺主正法藏戒贤菩萨正是这一大乘宗派的嫡传祖师,擅讲《瑜伽师地论》。”

    在见到波颇之前,玄奘并没有想到,这个来自遥远佛国的僧人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什么。然而,就在这个除夕夜,他从这位梵僧口中得知,在遥远的中天竺,有一个神奇的国家,那里有一座神奇的寺院,里面有一位学识渊博、精通所有经论的高僧,有全天竺最有学问的法师。

    “大师见过戒贤菩萨吗?”玄奘盘坐在波颇对面的蒲团上,用梵语问道。

    “我就是戒贤菩萨的弟子。”波颇蜜多罗双手合掌,庄重地答道。

    “那么,您一定也精通《瑜伽师地论》了?”玄奘满怀希望地问道。

    “不,我不会,”波颇老老实实地摇了摇头,“如果我精通此经,早就可以回答你前面的问题了。”

    “可是,您是戒贤菩萨的弟子,难道没有听他讲过?”玄奘不死心。

    波颇道:“我确实听过一遍,但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这部经论太深奥了,即使有高明的师父讲授,读通它也需要很长时间,至少要……四五年吧。没有这样的工夫,很难明了其中的宗旨。我不够精进,不肯花这么多时光在这一部经上,我觉得自己与此经无缘。很多年过去了,就算当初记得几句,现在也都忘了。”

    玄奘遗憾地叹了口气,眼睛里的光泽又黯淡了下来。

    波颇又说道:“法师要学此经,除非去那烂陀寺。我在那里学习了四年,我所有的知识都从那里得来。你知道吗?戒贤菩萨已经一百多岁了,不但对瑜伽行派的法典烂熟于心,而且学识极其广博,经律论三藏、大小乘佛法、古今各种流派,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我生性愚钝,大师所授的知识,我连万分之一都不能领会。但是你不同,玄奘法师,你慧根天成,一闻千悟。若能得到戒贤菩萨的教导,不仅能解决困扰你的难题,还能将正法藏的法脉、学识发扬光大。”

    听了这位天竺僧人的介绍,玄奘不由得心驰神往——

    “那烂陀寺,戒贤菩萨……”他喃喃地念叨着,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人?我真的可以去那里学法吗?我真的可以学到那部总括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普渡我大唐众生吗?

    从波颇的禅房走出时,已是武德九年大年初一的清晨,地上早铺了厚厚一层雪,而天上的雪花也已经有巴掌那么大了。

    顶着迎面呼啸而来的北风,走过白雪覆盖的朱雀大街,玄奘的心却是越来越热,波颇大师的话一直在他的耳边回荡——

    “那烂陀寺除了戒贤菩萨,还有很多智慧广大、辩才无碍的大菩萨、大法师,我跟他们比,就如同萤火虫遇到了日光一样……”

    经过多年的游学,痛苦的求索,玄奘终于将他的目光锁定在了天竺国——前往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向戒贤大师求教,研修《瑜伽师地论》。这便是他现阶段具体的参学方向和目标。

    “天竺是我佛诞生之地,定然有佛陀当年宣讲的妙理原本。弟子希望能亲眼看到这些,而不仅仅是各位西域高僧的译本和注疏。”玄奘坐在大觉寺的禅房内,对道岳法师说出了自己意欲西行的打算。

    坐在他身旁的不只是道岳法师,还有智实、法常、僧辩、玄会等高僧,长安十大德中居然来了五位!

    “玄奘,这些译本都是前辈高僧的心血,为这些译本注疏的高僧也都是当时的大德,他们可不是一般的修行人,而是菩萨降世渡生,为人天所共敬。你才读了几年经,就敢妄议圣贤?”道岳法师不满地责备道。

    “弟子不敢妄议圣贤,”玄奘恳切地说道,“可是现今流传中原的经本大多自西域传入,各族高僧分别使用吐火罗语、高昌语、龟兹语、粟特语,各自翻译佛典。各位法师仔细想想,即便只用梵文原本,翻译时也不免会有出入,何况是从胡本转译?又何况不止一次转译呢?这些年,弟子读经听经,疑问日多,想来也缘于此,非西去天竺不足以释疑解惑。”

    几位法师相互看看,没有再说什么,他们其实也都从内心认同玄奘的话。

    “你说的不错,”僧辨法师点头道,“佛经的原文是梵文,还有一部分是巴利文经典。而译者也并非全是以梵语为母语。但他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

    玄奘苦笑,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只说:“即使是梵文经本,其成书地点除天竺外,也还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的梵文,与天竺梵文是不尽相同的。”

    “哦?”法师们显然觉得有些意外。

    玄奘没有解释,他的脑海中又响起了老胡僧伊伐罗的那句话:“这是梵文,但不是天竺梵文!”心中一阵茫然。

    这些从语言到释义都不相同的经典传到中原,给了远离佛国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歧义和争论。

    自南北朝起,中原佛教的教理研究就进入到理解和发挥的阶段。由于译本越来越多,研究的人也日渐增多,师资不同,传承各别,各擅宗派,义旨有殊,对佛经的理解偏差也就越来越大。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南北学说汇合,矛盾更加尖锐:由于数百年来各地不断的传抄和转译,一些差误根本无法得到校正。僧人们就算有所疑惑,也只能将错就错,以讹就讹。

    无论是玄奘还是老法师们,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完全暴露出来,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看不到任何解决的方法。

    整理了一下纷繁的思绪,玄奘继续说道:“这些日子以来,弟子跟随中天竺来的波颇大师习经,越来越觉得,即使弟子懂得那些胡语,如若不直接接触梵文佛经,依然无法参透佛法的真谛。而要想改变这一切,就必须到天竺求取原始经文。毕竟,那里是佛陀的故乡。”

    玄会法师深深叹了口气,道:“老衲也知道,中土佛经多有讹谬之处,这倒不完全是因为翻译问题和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更兼几度法难,致使很多经典残缺不全,难以贯通。法师欲往西方寻求真经,志向确实惊人。只是佛国距此遥遥数万里,中间流沙横亘,雪山阻隔,更有无数盗匪,再加上杀人不眨眼的突厥人……难呐!以往也有高僧大德发愿西行,然而到者寥寥。法师年纪轻轻,才华过人,可谓前途无量,又何必以身犯险?”

    玄奘道:“昔日法显前辈就曾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取得律学经典。他出发时已年过花甲,而弟子尚未及而立,怎敢说道路艰远?”

    玄会法师道:“法显西行求法,乃是五人同行,途中又加五人,可是有人中道返回,有人病饿而死……十五年后,法显以老迈之躯孑然一身回到长安。”

    “可他终究是回来了,”玄奘激动地说道,“前辈求法尚且不顾身命,玄奘又何惜此躯?”

    法显是中原取经人中到达佛国的第一人,他因慨叹汉地律藏的缺失,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高僧结伴,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寻求律藏。那一年他已经63岁。

    一行人经过敦煌和于阗,穿沙漠,越葱岭,经历重重艰险,最终于六年后到达天竺,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古稀老人了。

    玄奘读过法显留下的《佛国记》,那里面的记载令他感动,更令他震撼!他想象不出这样一个年纪的老人何以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能量,或许这便是佛法的力量吧。

    据说,在佛陀初次讲法的鹿野苑,一群天竺僧人走出寺院,询问他们从哪里来。当得知对方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土时,梵僧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纷纷说道:“怪哉!边地之人竟能求法至此!”

    法显的队伍到达佛国后就开始解体,僧人们纷纷寻找适合自己的修学之地,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天竺。

    然而法显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他四处搜寻经典,以律学为主,把它们抄录下来,准备带回国内。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携带《摩诃僧祗律》、《弥沙塞律》、《大般泥洹经》、《长阿含经》及《杂藏》等梵本,搭乘商船,经海路返回中国,这一年,他76岁。

    六年到达印度中心、六年居住佛陀之国、三年返程,法显用了十五年时间,开创了结队西行的先例。

    想到年迈可敬的老法显,玄奘就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可笑的。

    法师们也知道说服不了他,均不再说话,法常则将话题转到了另一个方向:“现在国内群雄并起,关外的突厥人也乘机控制着河西一带,法师这时候出关,怕是不可能的。”

    玄奘道:“弟子已决定向朝廷上表,请求发放过所和文牒。”

    “异想天开!”一直未开口的智实长老冷冷地说道,“朝廷一心敬道灭僧,能给你关文吗?”

    玄奘被他的这声断喝堵住了嘴,几位老法师也都不作声了,禅房内的气氛一时显然有些沉重。

    良久,道岳法师才苦笑着说道:“智实大师所言甚是,朝廷是不会给法师发放关文的。”

    玄奘想了想,道:“其实,也不一定非走玉门关不可,波颇大师走的就是海路。”

    “走海路要有船,”道岳法师道,“而且须得是那种上乘的大海船,只有借助朝廷之力方能打造。你上哪里弄这种船去?再说了,就算你到了天竺,又能怎样?你懂梵文吗?”

    玄奘道:“弟子年少之时,恩师慧严法师也曾这般问过我。这些年来,弟子一直在向一些西来的胡人商侣学习梵文及诸多胡语,最近又师从波颇大师,虽然算不得精通梵语,倒也能说会写。至于朝廷,就算推崇李老之道,目前看来也无灭佛之意。弟子愿上表一试。”

    高僧们面面相觑,虽然有感于玄奘非凡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还是不赞成他的计划。

    僧辩法师叹道:“玄奘法师,佛门是讲因缘的。中土众生与佛有缘,所以才会有白马驮经、惠利众生之事。如今我们看到的经典与原典多有抵牾,想来也是因缘不到所至。依我看,法师不必太过执著了。”

    玄奘愣了一下:“我中原众生多有一心向佛之人,怎么能说因缘不到?”

    僧辩叹道:“如若因缘到了,佛陀怜悯众生,自会着人送经到中原。否则纵然勉强为之,也会徒劳无功。魏晋以来,西行求法者去者无数,回者寥寥便是明证;虽常有西土诸贤东来传法,然所携经典有限且又残缺不全也是明证。法师去过少林寺,不知可否听过慧可大师立雪断臂,只为求一安心法门之事?佛陀经典极为殊胜,岂可强求?”

    听了这话,座中高僧俱都点头称是。

    玄奘沉默片刻,问道:“如若所读经典与佛说相去甚远,何时因缘才到?”

    僧辩道:“老衲想,有朝一日众生内心清净,彼此之间不再有杀伐恶斗,则不仅佛法会东来,便是弥勒菩萨也会下生东土吧?”

    玄奘苦笑不已:“诚如大师所言。可是如今,东土众生内心不清净,世上仍有杀伐恶斗,正是最需要正法住世之时,佛法不就是用来普渡众生的吗?”

    “玄奘,”道岳法师插口道,“自古佛渡有缘人,须知因缘不到,是不能强求的。强求岂非攀缘?”

    玄奘道:“弟子并非攀缘,只是因缘因缘,有因有缘,方为因缘。佛法住世便是因,众生渴求正法也是因,这时若有人愿意西去求法,那便是缘了。佛渡众生也须众生自渡,岂有因缘皆由佛来做,而众生坐等之理?”

    玄奘自幼口才便佳,这一番话竟说得几位大师默然不语。

    玄奘抬起头,望向大殿正中的佛像,而佛像也正俯看着他,那慈悲庄严的面容,那令人一见之后永世难忘的微笑,绝非“魅力”二字所能形容——那样地宁静愉悦,淡然潇洒,分明是对大千世界的一种昭示。

    佛陀啊,你想昭示什么?是对人生苦难的同情,还是对滚滚红尘的看破?是对沧海桑田的理解,还是对兴亡闹剧的蔑视?令人说不清,也道不明,唯有浮想联翩……

    终于,他长身而起,面对佛像,缓缓说道:“佛不东来,我便西去。就算需要立雪断臂,乃至敲骨取髓、刺血济饥,玄奘自问也可做到!只要中土众生一心倾慕正法,便是因缘合和之日,定会有诸佛慈护,保佑玄奘最终到达佛国,取得真经!”

    这之后,玄奘便开始正式为他的西行做准备。

    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打探路径,确立行程。

    对于天竺的具体方位,玄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只知道“佛自西方来”,然而这是一个太笼统的说法。中国人提到方位,总是习惯于依照东西坐标,而不是南北坐标。一般来说,只要两地不是处于正南正北,都是用东西来确立方位的。

    “佛自西方来”,这个西究竟是正西,还是西南、西北?偏度究竟有多大?对此,他一无所知。

    好在通过这些年的游学,玄奘认识了很多人,也了解了很多事,大致知道,从大唐到天竺,可以有四条主要的路径。

    这四条路径,依照从东到西的顺序分别是:海路,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