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qutxt.com,最快更新行者玄奘最新章节!

    佛制僧尼在正式受具足戒之后,必须要用五个“夏居”专门学习戒律,这就是所谓的“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的制度。

    不过这种学习方法,传入中土之后,已经不那么严格,历代僧侣在学律的时间及方法上,有了相当大的变通,不再拘泥于条文中“五夏”的规定。

    玄奘在空慧寺受戒后,便直接在这座庄严的古寺内坐夏。

    安居前,景法师专门送给他几部律宗的论疏,并告诉他:“前代大德的章疏著述,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写,观点和论述常有分歧,你须仔细辨析,方可明了。”

    “多谢师尊开示,”玄奘恭敬地说道,“弟子受教。”

    成都的夏天很热,但空慧寺里却很清凉,寺外山峦重叠,远处如淡墨轻染,近处似沈墨重皴。古树上常有猿猴攀援啼叫,泉池边又有野鹤栖息飞翔。阶沿上爬满青苔,栏杆处藤萝低拂。

    而对于玄奘来说,真正带给他醍醐灌顶般清凉感觉的,是佛法。

    他一头扎进律学的海洋里,只用了一个“夏居”,便将律宗的“五篇七聚”尽数精通。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论,游心法海。

    白天,他在各丛林间往来听经,晚上便进入益州各大寺院的藏经阁里读书。

    他出众的才华很快便得到了蜀中佛教圈内高僧大德们的高度评价,并再次受邀登坛讲经。

    在空慧寺里,玄奘先后讲了《大般涅槃经》、《摄大乘论》及《阿毗昙经》。

    他口才本就极佳,何况这些又都是他最熟悉的经论,讲说起来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令听者如痴如迷。

    蜀地的僧侣居士们对他非常仰慕,听他讲经的人也便越来越多。人们将他与兄长长捷法师合称为“陈门双骥”,甚至拿他们同庐山的慧远、慧持二大德相比,认为他兄弟二人也毫不逊色。

    佛学典籍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其中,精通经藏者被称为经师,精通律藏者被称为律师,精通论藏者被称为论师,三藏兼通者被称为“三藏法师”。

    受戒不到一年,玄奘便因精通佛学三藏,而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得到了一个僧人所能得到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然而玄奘并没有觉得有多高兴,相反,他更多的是郁结。

    这天,益州行台民部尚书韦云起派人前来礼请陈氏双骥,希望两位法师能到他家中主持七七四十九日的平安道场。

    玄奘平常就不喜欢这些经忏法事,推故不去。

    长捷知道兄弟的脾气,只得向来者致歉,并表示自己届时一定前往。

    好在韦尚书原本就没指望这对兄弟法师齐至,听说长捷法师肯来,已是欢喜万分,也就不在乎玄奘法师来不来了。

    长捷临行前,玄奘突然对他说:“我想去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

    长捷愣了一下,他知道这段日子以来,玄奘已经学遍了成都,附近的佛寺里再也没有他可以请教的人了,他的郁结很大一部分缘出于此。

    去峨眉山,与其说是朝拜,不如说是换个地方拜师求学吧。

    长捷不禁心中感叹,自己这个兄弟对名利从不上心,他痴迷的始终是佛法。

    “也好,”他点头道,“峨眉山乃佛门殊胜之地。你我兄弟入蜀多年,早该前往参拜。只可惜我已受韦尚书之邀,恐一时难以脱身。四弟去后,可先代我在普贤菩萨座前烧上几柱香,待得明年春天,长捷定然前去上香请罪。”

    玄奘明白兄长的难处,也由衷地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还能保持住这份烟霞僧人的洒脱和自由。

    辞别兄长后,玄奘便直奔峨眉山而去。

    青衣江,顾名思义,这江水绿得使人怀疑它会把白色的衣服染成绿色!

    站在青衣江边,向着西南方向翘首远望,便可看到峨眉山了,它距青衣江约五十里地,犹如黛色一抹浮现在白云之上。

    待渡过青衣江,便连这一抹黛色也看不见了,可是再行几里,它却已变成了充天塞地的庞然大物,使人无从望其项背。

    年轻的僧侣独自行走在长满青苔的山路上,他已经走了很久,脚上的僧鞋磨损得厉害,身上那件蓝灰色僧袍也被挂在草叶上的露水洇湿了。

    但僧人的心情却是轻松愉悦的,虽然时令已是深秋,这里依然是林木蓊郁,藤萝漫绕。阵阵鸟鸣,更显山林的幽静;处处山泉,真个是玉液琼浆。僧人取出滤网,在泉边滤上一钵清水,一饮而尽,立觉倦意全消,尘烦顿失!

    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五里一小庙,十里一大寺。这个游方僧进山之后,几乎是见庙必停,见寺必宿,见洞必钻。

    在寺中,他礼佛读经,与常住们探讨佛法。常住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名叫玄奘的青年僧人不仅精通佛典,且辩才极佳。相处数日,山中诸僧自觉自己无形中于佛法上又精进了许多。

    而玄奘更觉不虚此行——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中竟有几分清甜的味道;而那山间古寺清磬萦回,梵呗悠扬,发人深思,启人遐想,远胜过城市中喧天的锣鼓,嘈杂的管弦。

    玄奘渐渐羡慕起这里的同修,他们拥有多好的修行之地啊!

    他一直坚信,修行者是属于森林的。与天然的东西相处,很容易获得生命的能量。若总是被人造物包围着,总有一天,灵魂也会随肉体一样烂掉。

    这天傍晚,他信步走到白云峰下的集云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沙弥站在寺门前,一见到他便伏身拜倒,口称:“弟子拜见普贤菩萨!”

    玄奘吓了一跳,赶紧搀起那个小沙弥:“小师兄快快请起。贫僧法号玄奘,不敢冒充普贤菩萨。”

    小沙弥直起身,瞪着两只乌亮的眼睛看着他:“你一定是普贤菩萨!听长老们说,普贤菩萨会随缘应化,很多人都见过他。明海在这里出家三年,今日总算也见着了。”

    说罢又要下拜。

    玄奘有些疑惑,他不明白这个叫明海的小沙弥何以一口咬定自己是普贤应化?

    不过,他对这沙弥口中的普贤应化一事也颇有兴趣,忙拉住明海,叫他不必再拜,又问:“小师兄是说,这峨眉山上,经常会有普贤菩萨应化的事吗?”

    “当然!”小沙弥顿时眉飞色舞,“在咱们峨眉山,关于普贤菩萨应化的事情可多啦!比方说吧,南北朝刘宋年间,路昭太后在中兴寺造了一所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塑像。一天早课,寺内众僧刚在大殿上坐好,突然进来一个游方僧,风貌秀美,合掌问讯。与住持来往问答百余言后,忽然就不见了。大家惊讶之余,这才知道是普贤菩萨降临!”

    “难怪你拿我当普贤菩萨了,”玄奘笑道,“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可并不代表所有来这里的游方僧都是普贤菩萨应化啊。”

    “法师也是风貌秀美,跟那个故事很相像。而且,你的白马这么漂亮,明海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马,一定是白象显化的!”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玄奘不禁苦笑——白马是白象显化的,那黄马是不是狮子显化的?如果我是骑黄马来的,你该不会把我当文殊菩萨了吧?

    正思虑间,寺中突然传出一个苍老而又绵长的声音:“明海啊,你在跟谁说话哪?”

    玄奘抬起头,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僧从里面施施然走了出来。

    明海尚未答话,玄奘已走上前去合十行礼:“弟子玄奘,见过大师。”

    老僧合掌还礼:“可是从成都空慧寺来的玄奘法师吗?”

    “正是弟子。”

    “原来真是玄奘法师,老衲失礼了,法师快快请进。”

    玄奘就在这集云寺住了下来,这是一座古寺,寺中常住只有净善长老和沙弥明海师徒二人。同一些香火旺盛的大寺相比,这里明显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些许禅意。又因隐藏于深山之中,越发显得清净脱俗。

    净善长老年高德昭,对少年弟子明海视如亲子,颇为爱惜,甚至有些放纵,是以明海竟比一些大寺里的沙弥开朗活泼得多。

    古寺寂寞,明海又是少年心性,因此见了玄奘便觉得投缘,整日呆在他的身边,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大多是关于集云寺的传说——

    “咱们这儿原本是座道观,名叫‘乾明观’,观中的道士可有意思啦,说什么每年三月三去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道人升仙!道士们一年到头辛苦修炼,当然都想升仙了,于是一到那天,就都跑到升仙的地方等着,那地方一到晚上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

    小沙弥讲得绘声绘色,比手划脚,玄奘也听得入了迷。

    “真有升仙的吗?”他问。

    “有啊!”明海越发的眉飞色舞,“每次都是在天最黑的时候,刮来一阵狂风,然后就看到两盏大灯笼呼地一声扑过来!”

    他边说边比划了一个扑的动作。

    “再然后就少了一个人,他们都说,那个人就是被神仙选中升仙了。没被选中的人就又是羡慕又是诅丧,只能期望明年能有好运气了。”

    “听起来挺邪的,”玄奘皱了皱眉头,“只怕是妖物作祟吧?”

    “咦?法师你怎么知道的?”明海惊讶地问,随即又醒悟过来,“对了,我差点忘了,法师是菩萨,自然什么都知道的!”

    玄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这小沙弥,怎么就一口咬定我是菩萨呢?

    不过也懒得跟他多作分辩了,只说:“升仙若是这般容易,就不用努力修炼了。再说了,听你讲得邪乎其神,口气都不对,谁都听得出来这里面有问题。”

    明海嘿嘿一笑,接着往下讲:“有一年啊,从资州来了位大法师,尊号上明下果。他到了乾明观,听道士们说起这三月三升仙之事,神神秘秘的。大师就知道,这定是妖孽作祟!于是悄悄找来猎人,在升仙之处埋伏下箭弩绳网,看看是什么东西前来。结果……嘿嘿,法师你猜如何?”

    这小沙弥居然卖起了关子。

    玄奘想也不想地说道:“是蟒蛇之类?”

    明海吓了一跳:“法师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

    “没有,我瞎猜的,”玄奘知道自己猜对了,不觉叹了口气,“我只是在想,那两盏大灯笼还有那阵狂风实在古怪,很像山中巨蟒出没时的情形。再说,若是别的猛兽,咬了人一定会留下血迹,而蟒蛇之属却喜欢将猎物一口吞吃,不留丝毫痕迹。唉,只是可惜了那些道士,竟然自愿献身,作了大蟒的美餐。”

    “可不是吗?”明海道,“猎人们将那东西捕杀之后,才知是一条白色大蟒。沿着蟒的来处寻找,发现蟒洞内全是白骨和道士们的冠簪衣服等物,那些道士们这才知道上当,痛悔不已,自愿跟随明果大师学佛,从此这里就改观为寺了。”

    “原来如此,”玄奘点头道,“这是个传说吧?”

    “是真的!”明海叫道。

    玄奘微微一笑:“你见过哪条蟒蛇要吃人,还专挑什么三月三这样的吉利日子啊?难不成它在炼什么邪法?”

    “这可说不定哦,”小沙弥一本正经地说,“那么大的蛇,法师你咋知它没成精呢?”

    玄奘淡然一笑,也不分辩。

    他虽是个僧人,却从不装神弄鬼。对于一些神神鬼鬼的传说,也是听过就算,从不当真。这使得他的头脑能够始终保护清醒,懂得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相比较而言,小沙弥明海就听什么信什么。

    不过,在净善长老看来,像明海这样的,反而更容易成就,因为他心地质朴,从不怀疑。而玄奘却有些过于聪明,喜欢怀疑,这于修行未必有利。

    在集云寺挂单期间,玄奘每日里除了与净善大和尚谈佛论经,听小沙弥明海讲峨眉山的奇异故事外,便是到各处登山览胜。

    峨眉高拔峻秀,满山云烟缭绕。灵兽珍禽,异景神观,数不胜数。古庙里清净无事,有时净善长老也会陪他一起游览。

    “这里可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站在洗象池边,玄奘由衷地赞赏道,“清溪飞漱,如曲如烟;洞天福地,比比相衔。直令人轻盈恍惚,不仙而仙,不神而神哪!”

    “这有什么!”明海抢着说,“现在有些冷了,法师要是夏天来还好看呢,连吸进胸中的空气都带着绿色!”

    “明海,四季各有胜景,又有什么好不好的分别?”净善长老和蔼地说道,又转而对玄奘道:“法师说得不错,此山确实灵秀,是以自古以来聚仙聚佛,为道家第七洞天,为佛家四大道场之一。尤其是历代佛子云臻奔凑,修佛造寺,终使峨眉以佛名山,以山名佛,成为专奉普贤菩萨的道场。”

    “善哉!玄奘来此不过数日,已觉古今俱忘,身心洗荡。难怪有人说,峨眉一日,便是世上千年哪。”

    “法师尚未到过金顶吧?”净善长老突然问道,“那里风光又是不同,待明日老衲陪法师上山一观,若是有缘,还可一睹佛光。”

    “当真可以看到佛光吗?”玄奘惊喜地问。

    “有缘便可看到。”净善道。

    清晨的峨眉山清幽雅丽,神秘莫测,雪白的雾气将群山遮住大半,间或有数声清脆鸟鸣在幽谷间回荡,地上苍苔遍布,湿滑难行。

    茫茫雾气中,几个身着粗布灰衣的人影时隐时现,缓缓前行。

    “听师父说,我到峨眉山的那天,他在金顶的云海中看到了佛光,所以就给我取法名明海。可惜我来这里三年多了,也上过几次金顶,一次佛光都没见着。”

    小沙弥明海边走边说,语气中隐隐透出几分失望。

    “你为什么那么想看到佛光呢?”走在他身后的玄奘问。

    “难道法师不想吗?”明海反问道,“看到佛光,就可以成佛了!”

    “你师父便看过佛光,他为何没有成佛?”

    “我师父是大菩萨,他要留在世间普渡众生。”

    “原来如此,”玄奘点头道,“今日我们同尊师一起登顶,说不定你就可以看到佛光了。”

    “太好了!”明海高兴地说,“等我成了佛,就知道你是不是菩萨了,你想赖也赖不掉!”

    净善长老慈祥地笑着,在他看来,明海完全不必妄自菲薄,玄奘只是读的经多些,口才好些罢了。至于修为方面,只怕与明海差不多,各有千秋。

    但是紧接着在金顶上发生的一件事却证明了,表面上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雪白的雾气中,三个僧人相互护持,踩着湿滑的小径,朝着山顶上缓缓前行,终于赶在正午之前登上了金顶。

    峨眉的金顶极为开旷,特别是对于刚从山间小径上爬上来的人来说,真个是四大皆空!除了天上的星月,头顶上再没有别的东西。

    回望来时路径,群山诸峰都俯伏在足下,就连原先在空中的白云也在足下了。

    玄奘来到舍身岩边,下望千年幽谷,深不见底,唯见云海汹涌,好似玉龙翻腾一般,远处古寺钟声恰于此时悠悠地传了过来。

    净善长老也立于岩前,玄奘见他衲衣微举,白发飘飘,面上一副无喜无怖的纯净,耳中再听到那声声淡远的钟鸣,一时间只觉得得尘俗尽洗,满身清气充溢,竟有临风飞举之意。

    山谷之中,云海之上,渐渐升起了一个大如车轮的七色光环,群峰在这光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仔细看,光环的中间还隐隐约约晃动着一个人影。

    看着这不可思议的景色,玄奘竟有些呆了。

    “那便是佛光吗?”他问。

    净善也很惊奇:“阿弥陀佛,法师当真有缘,那便是佛光。”

    他没有想到玄奘第一次登顶就能看到佛光,当真是造化不浅。

    “佛光!我终于看到佛光了!”旁边的明海已经雀跃起来,“我要成佛了!”

    他激动万分,朝着那佛光径直扑去!

    净善长老就在徒弟身边,大吃一惊,六十多岁的人也不知哪来的那种敏捷,一把将其拉住,喝道:“不可,此为魔障!”

    “师父,那佛光中明明就是如来佛祖!”明海一面喊,一面挣扎着,“他在叫我呢,师父,您别拉我,让弟子去吧!”

    “明海!你不听师父的话吗?”净善长老紧紧拉着徒弟的手,厉声喝问。

    “明海当然听师父的话,可明海是佛门弟子,也应听从佛陀召唤啊!”小沙弥明海便如着魔了一般,拼命挣扎。

    净善长老心中大急,虽知自己年迈,未必拉得住弟子,却也只能紧紧抓住不放。明海却一心想要挣脱师父,随那佛光而去,一老一小就在这方寸之间的舍身崖上拉拉扯扯,一时间险象环生。

    就在这时,忽听一个清亮的声音朗朗诵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声音清晰洪亮,直入心中。正在崖上拉扯的师徒二人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明海茫然地回过头来,却见玄奘结跏趺坐在一块山石上,双手合什,旁若无人地诵着《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这是《金刚经》中的名句,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句式——是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

    这些话很玄妙,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大概的意思是说:所有你能够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特别是佛,佛是一种境界,所有人能想象出来的概念都不足以形容佛,更不用说你用肉眼看到的了。

    所谓佛光也仅仅是一种相,而且是虚相。它的存在可以让你对佛陀产生出一种神圣感,但也仅限于此。就如同佛像一样,本身并不真实,只是因为世人执著于虚相,所以才用这种虚相来增加信徒的信心而已。

    依照佛经的说法,佛无处不在,并不仅仅存在于佛像之中,当然也不仅仅存在于佛光之中。

    对于《金刚经》,玄奘并不确实明海究竟能听懂多少。但是,不管他听懂听不懂,《金刚经》他肯定是读诵过的。或许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只要念了,必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说不定在某个特殊的情境下,就恍然大悟了。

    此时就是一个特殊的情境,明海看看正在诵经的玄奘,又看看远方那梦幻般的佛光,喃喃自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一时间便如醍醐灌顶一般,大梦初醒,深自痛悔!

    “多谢法师开示!”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明海中了魔障,险些像那些道士一般,做出傻事!”

    玄奘停止了诵经,站起身来将他扶了起来,徐徐说道:“你不用谢我,你师父不顾性命地救你,才是应当谢的啊。”

    明海转过身去,向净善长老顶礼,心中悔恨交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净善长老轻轻擦了一把额上的冷汗,长舒一口气道:“明海,你今日能得见佛光,又能在听到奘师开示后及时破除迷障,可见佛缘深厚,福报不浅。你须记住,修佛之人,要精进努力,持之以恒,功夫到了,自然一通百通。最忌的便是急功近利,害人害己。”

    明海小声应道:“是,师父。”

    看看身旁的万丈深渊,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心中对师父和玄奘法师的感激难以名状。

    晌午过后,金顶的寒气越来越重,三人便又相携下山。

    “那边便是九老洞。”净善长老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